的说,就是长的像。
如果一个东西,长的像人体身上的某一个内脏,或者组织、器官,它对这个器官很可能会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个思路,来自于古人认识世界的时候,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叫做‘取类比象’。
古人会把那些外形相似的事物,看作是一类,认为它们身上,有一些东西是相通的。
当他们对一个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取类比象,是一个非常高效,而且极具启发性的认识方法。
用在医药草本上面,同样适用。
比如许多藤类药,像忍冬藤、络石藤、鸡血藤,那种弯曲蔓延的形状,很像人身上长的筋。所以,大部分的藤类药都有舒筋活络的作用,能治疗寒湿邪气引起的筋骨关节疼。
又比如核桃,形似人脑,对记忆力减退、精力不足有少许作用。
从这方面入手,从‘形象’切入,再经过长年累月的医用、观察,一步步发现更多、一步步不断纠正。
最终才能确定药性、药理。
还是拿核桃举例。
在不断药用过程中,中医们发现核桃其实更能够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咳嗽痰喘。另外,核桃仁里含有很多油,对老年人肾虚引起的便秘,效果也不错。
于是记录下来,流传后代。
曹信现在做的就是第一步——
先观‘形’,再通‘性’。
一点点确定药性、药理。
这不容易。
曹信将自己对每种未知草本的研究项目,分为名称、药用部位、植物形态、生长环境、产地分布、采收加工、人工种植、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与作用、临床应用、药理研究、化学成分、使用禁忌、配伍药方等等多个方面。
但目前为止,曹信做的最好的,是第一项名称与第三项植物形态。
名称命名,没人跟他争,没人挑毛病。
植物形态更是有眼睛就行。
这两项最简单。
但除此以外,全都不清不楚。
哪怕是生长环境,在领地外被野人采集回来的,曹信去问,一问三不知,简直头大。
“我一个人,很难完成这么庞杂的工程。”
“得广招良医、药师。”
曹信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但精通医术、懂得药理的,即使放在西京城也小有地位,不愁吃不愁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