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大部分是童生,还有一些秀才,年纪大多为二十多到三十多,基本是那些科举无望的文人。
也是,哪怕是在科举上还有一点希望,他们也不会背井离乡的跑到济州岛来。只要能考上举人,立马就可以翻身做老爷,在江南做个地方土豪难道不香吗?
至于那些少年英杰就更不用说了,不光大家族不会放人,哪怕是贫寒人家还是想在科举上搏一搏的。不管怎么看,大明这艘船也要比兴汉军这个海外军阀阔气不少不是。
如果不是前途无望,或者迫于生计,这些人也不会来到济州岛的,华夏人的恋土情结有多严重就不用多说了。
所以说这群人其实在大明都是一群失意者,或自愿、或被家族安排,抱着一线希望来兴汉军求个前程的。
话虽如此,离开了江南文人荟萃之地,在济州岛他们是非常有优越感的。好歹是从大明最繁华的地方来到了海外蛮荒之地,以文人自居的他们是瞧不起这些化外之民的。
特别是兴汉军大量启用女官,在他们眼里简直就是有辱斯文,违背了纲常伦理,是有违礼仪的大事情。
他们一边可怜鲁若麟无人可用,居然沦落到要用青楼女子来牧民,一边又以一种舍我其谁的姿态等着在兴汉军中大展拳脚。最好是鲁若麟三请四顾,摆出一副求贤若渴的姿态,那就更完美了。
所以自从这群人进了培训班,成了气候,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对培训班的教学制造了非常多的麻烦。
对于给他们上课的女教员,他们一律采用了不合作的态度,甚至反过来劝告女教员要遵守三从四德,谨守妇道,气哭了不少女教员。
对于那些在培训班接受培训的新进青楼女子,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怎么看都不舒服。经常跑到女子部的教室闹事,大声朗读自己做的斥责女子乱权的文章,或者歌颂某某谨守妇道的妇女,严重的扰乱了教学秩序。
兴汉军成军时间还是太短了,大明的风俗和习惯一时改变不过来,大家对文人有种天然的畏惧。特别是这些人里那些以江南秀才自居的人,更是用蔑视一切的态度展示自己的高贵。
其他人的退缩更加助涨了他们的嚣张,这才有了在那些商人的推波助澜之下,跑去要求兴汉军女高官辞职的闹剧。
鲁若麟来到施政学院,首先就是召来了刘雅婷,她是教育司司长,施政学院就是她兼任的副院长,负责日常管理,院长则是鲁若麟本人。
简单刘雅婷鲁若麟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