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决定脑袋,政治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有的只是利益。
唐俭,裴寂以及窦威为首的鸽派主张议和,打不打得过自然是重要一方面,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像唐俭说得那样。
颉利只要主力往渭水北岸一扎,牵制住大唐主力,其余偏军就可以肆虐整个关中平原,这次南下突厥是骑兵为主,在唐军主力被颉利主力牵制下,大唐根本没有余力去应付这些劫掠为主的突厥偏师。
而一旦关中平原被大肆劫掠,损失最重的是谁?百姓能有多少钱粮可以被掠夺?当然是各大世家损失最重。
所以才有了朝堂要员都主张议和的局面,这是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的,至于赔款和纳贡,大不了来年多问百姓们收点税就得了,对各大世家毫无影响。
李孝恭此时站出来说要打,那就触及各大世家的利益了。
房间中陷入争吵,一边是以李孝恭等一两个高级将领为主的鹰派,他们给的说法主要是两点:
第一点,如果每次对突厥忍让,不敢和其决战,那么突厥将会一次次变本加厉,我大唐的军魂也会在一次次的妥协中丧失,到时候没有一个将领敢与突厥军交手,整个大唐将会没有可战之兵。
第二点,此次颉利携20万大军南下,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平时突厥即使南下劫掠,也从未有如此大的规模,而小股骑兵是非常难以追击的。现在颉利竟然率20万大军进入关中腹地,南北纵深几百公里,一旦突厥战败,这几百公里的纵深将会成为突厥主力回漠北草原的死亡之路。
一般如果大唐军队北上攻打突厥,最困难的不是打不打得过,而是你怎么找到突厥的主力部队,这个时代可没有卫星地图,茫茫草原,千里无人烟,你想打,也得找得到人啊,什么,你说要深入腹地?你不怕粮草被截断,到时候十几万人活生生饿死在草原?你说霍去病怎么可以直捣黄龙,大哥,你先看看霍去病吃的是啥?
而以裴寂,窦威,唐俭等人为首的鸽派,他们的观点也是两点。
第一,打不打得过的问题。现在整个长安满打满算十万兵力,全国的勤王兵力是有,但基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驻守在各个重要军镇呢,你要调动这些大军,一来是粮草问题,第二就是大军一动,原来的防守将会薄弱,那其他敌对势力将会蠢蠢欲动。
退一步说,即使这些勤王部队过来了,就能抓得住颉利主力了吗?人家是以骑兵为主,想走就走,你拦得住吗?你来的人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