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炷香时间后,李八女把十几份奏本放到了赵祯的桌案上。
掀开第一本,竟然是吕夷简远在京兆府批复的一个叫李若谷上的奏本。
“李八女,你记得有李若谷这号人物吗?”
李八女想了会说道:“奴婢记得天圣四年时,三司户部使叫李若谷。”
赵祯依然一点印象都没有,“李若谷很熟悉三司吗?”
李八女笑道:“这奴婢就不知道了。”
赵祯看完李若谷的奏本,又把冯元的奏本拿了出来。
两相比较之下,冯元的奏本更加朴实一些,对改革三司的一些措施,竟然和张唐卿有点不谋而合。
“还是不够啊,力度不够,措施不够,更不够阴险啊。”,冯元的奏本是迄今为止最贴合赵祯心思的奏本,但赵祯以为还不够,远远不够。
至于晏殊等人提出的三司人选,赵祯并未放在心上,因为他们的目光只盯在那些名声非常大的官员身上,谁都没有想过要推荐一位具体干实务的官员。
赵祯不缺吟诗作赋的臣子,他缺干实务有担当的大臣。
赵祯的想法,正随着张唐卿的只言片语产生改变。
“李八女,去问问娘娘醒了没有。”
李八女立刻说道,“启禀官家,刚才奴婢已经派人去问候过了,娘娘醒的时候少,大部分都在昏迷之中。”
赵祯随即熄了去找刘娥商量的想法。
赵祯的手在冯元的奏本上不断摸索,他越来越倾向于冯元。
但张唐卿当年的一些话,又从赵祯的脑海中跳了出来:“大宋官僚机构极其复杂,职责互相重复,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人都能管某件事,但人人又都不管,例如计财,三司在管,户部也可以管,到底谁管?”
赵祯喃喃自语道:“何止是户部啊,吏部和流内铨、审官院谁说了算?刑部和审刑院谁说了算?兵部和三衙谁为主?唯一相对独立点的,只剩下了礼部和工部,一个管教化祭祀,一个管修桥铺路。”
“革故鼎新啊,何其难也。”
一直到第二天一早,赵祯才吩咐宣冯元入宫。
赵祯和冯元密谈了两个时辰,赵祯宣中书舍人、知制诰王化基到垂拱殿。
像三司使这种级别的官员,就不能随便让宰相去安排圣旨的事情,而必须由皇帝陛下亲自吩咐,才显得庄重隆重。
“王爱卿,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