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甚至第一个星期过去,日票房就会跌落七位数。
等电影慢慢发酵开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偶然的渠道得知这部电影,或者是因为周围人的一句好评而产生兴趣,准备去看的时候,电影院已经没有排片了。市场已经宣告它的离开了。
陆严河的提议,就是把战线拉长。
一开始,可能只是在几个主要的票仓城市设置电影场次,一天就一场,或者两场。
这样一来,一个城市一天可能只有一百到两百个观众能抢到票。
这样小规模地点映下去,上座率高不说,会抢票去看这部电影的,大概率也是这部电影的真正受众,因此,前期的观众口碑就能慢慢积累,扩散。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一多起来,自然而然的,不明情况进电影院的观众就会变少,对这一类电影感兴趣而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就会变多,而口碑所形成的集聚效应,也会慢慢地显示出来。
到这个时候,再进行全国上映,可能效果就要好很多。
电影推向市场,就是运营产品的逻辑。
怎么让它卖得好,是最核心的思维,这个时候,口碑好不是它的护身符,而是它的广告语。
陆严河的建议被符恺听进去了。
符恺很认真地去跟发行公司的人沟通这种模式。
点映是每一部电影都会做的。
但是,用长达两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做有组织的点映,那是一件耗时耗力却不见得有成效的事情。
因为它没有变成一个行业惯例。没有形成行业惯例的东西,就意味着沟通成本、协调成本以及运行成本的成本叠加。
然而,发行公司的人在认真研究了一番后,跟符恺的反馈却是,他们认为荣耀之路适合做这样的尝试。
尤其是在美国绿谷电影公司的施密特劳利正式向荣耀之路片方提出想要购买欧美地区的发行权,并为荣耀之路安排去冲刺今年的北美颁奖季后,国内发行公司坚定了要做这样尝试的想法。
“如果荣耀之路真能在北美颁奖季冲出一点声量来,荣耀之路的点映场次,完全可以结合北美颁奖季的节奏去安排。”发行公司说。
他们在陆严河的想法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
九月开始在国内做极小规模的点映。
等到十月份,北美颁奖季开始前哨奖项的提名公布和颁发,如果荣耀之路真能获得一两个提名,那就继续特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