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这样啊。
这样就属于的还没开始工作呢撕破脸了。
那被徐阶拒绝的那个官员以后不都得跟他反着来,处处找他的麻烦?
这就是内阁制度的弊端。
内阁的好处的可以帮皇帝分担压力,集广思益,做出最合理的决定。
坏处就是非常容易滋生党争。
内阁刚刚创立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参谋机构,人数一般只有两三个人。
到后来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人数也忽多忽少,基本上在三个人到六个人之间徘徊。
而且内阁成员是临时的,皇帝让进就进,想摘出去就摘出去。
内阁说白了就是进去了,你就能和皇帝一起讨论下面写上来的奏章,各种国家大事你都能插上嘴,而不入内阁的话你只能做你自己一部的事。
比如你是户部尚书,你的职责决定了你只能干户部的事。
而如果你进入了内阁,其他五部的事,还有其他军国大事你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且内阁随叫随到的性质意味着你天天能见到皇帝,跟皇帝的距离比一般大臣们都要近,自然就能更容易获得恩宠。
所以进入内阁就代表着你的权利,你掌握的政治资源,你的发言权,你的人脉,你的威望几乎仅次于皇帝。
那真tm的可谓一人之下了。
内阁成员少的原因是因为内阁很容易引发党争。
你进了内阁,那自然会有一大把人给你站队,巴结你,为你鞍前马后。
为什么呢?
因为内阁的那几个人就是整个朝廷官员的代言人。
皇帝不可能一个大臣一个大臣的问他们的意见,那么就需要内阁那几个大臣代表下面几百个几千个官员来跟皇帝说话。
比如你是个南方的官员,但你见不到皇帝,你的上疏也因为人微言轻皇帝不会听从。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内阁也有个南方的大臣,甚至跟你是一个省的,你是不是要走他的门路?
你是不是要成为他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发言权?
你是不是要给他送礼,巴结他,指望着他在皇帝面前多说你两句好话,没准你就飞黄腾达了。
所以明末才有那么多地域党。
什么东林党,齐党,楚党,浙党,昆党
所以内阁的副作用就是容易引发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