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好在高衡用了另一种方法来提升火药的威力,这样可以缩减火药的用量。比如本来十斤黑火药才能爆破城门,现在只需要一两斤新型火药就可以做到同样的效果。
这也算是高衡开的金手指,毕竟作为后世的特种兵,他在军校对这种制作烈性炸药的土法实在是太熟悉了。不仅仅是课堂上老师有说明,只要翻翻我军在抗日时期的战史,就能知道我们敌后的兵工厂是如何生产烈性炸药的。
实际上这就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缸塔法。众所周知,想要将普通的黑火药转变成烈性炸药,就需要用到硝化甘油。像是高衡一开始在黑火药中加入白糖的做法虽然可行,但是白糖毕竟是比较金贵的物资,用来制作火药,一时半会可以,时间长了肯定是不行。
而且即便是加入白糖,火药的性能也绝不可能跟烈性炸药相比,所以缸塔法的实施就成了必然。
当年在日军侵略时期,太行山区的我军兵工厂无法通过正规的接触法、铅室法制造硫酸,因为所需要的条件太多,敌后兵工厂的环境很差,根本不具备这样的生产条件。所以军工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研究,总算是开发出了缸塔法。
实际上就是把老百姓家中的陶瓷大缸两个一组对垒成塔,然后把几个塔连接起来组成缸室。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铅室。没有不锈钢材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用具有耐酸和抗腐蚀性能的水缸,做成公母两个,一对对上下对扣,叠成缸塔。
然后在上面打孔,给个缸塔用管路进行连接,前塔安装一个三角形的铜硫磺箱,放入硫磺,将其点燃,用风箱代替风机鼓风,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另一个是火硝罐,装入硝石和硫酸,加热后产生氧化氮气体,等到这些气体一起进入缸塔,经过多级循环蒸发就会形成硫酸。只要能批量开始硫酸和硝酸的生产,后面就可以用简单的盆式硝化法来生产硝化甘油,添加进入黑火药之后,就能得到烈性炸药。
高衡不是化学家,对于其中的原理自然是一知半解,但是这种方法的步骤他倒是知道,照葫芦画瓢没问题,并且在这个时代,也不可能有铅室和不锈钢,所以跟革命先辈们一样,就地取材,用铜和陶瓷罐来制作设备即可。
高衡把图纸一画出来,就被卜弥格和孙和鼎等人惊为天人,谁能想到高衡的脑袋里竟然装了这么多东西。硝化甘油这种东西,卜弥格等人更是听都没听过。但是在脱县城外的试验场,兴华制造局进行了多次试验,验证了这种具有巨大威力的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