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大地缩短了运输时间,“自浙西至京师,仅需旬日之功”,即只需短短十余天便能完成全程。
由此可见,元朝的海运已经是相当成熟了。
方良永听了欧藏华的疑问,摸了摸胡须开始解释起来。
其实明朝初年,漕运方式还是沿袭了元朝河海并行的传统模式。
鉴于当时都城设在应天府,北运的漕粮主要用于满足北方边防军队的给养需求。
在军屯制度的有效实施下,军队的粮食自给率较高,因此对军粮的需求并未过于庞大。
然而,到了永乐年间,随着皇帝决定迁都顺天府,漕运的需求量陡然激增,朱元璋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海船运力显得捉襟见肘,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于是,在永乐九年,山东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书朝廷,提议疏浚久已淤塞的会通河这一运河故道,他强调:“若能浚而通之,不仅可免除山东百姓转运之苦,更将为国家带来长远的利益。”
此提议迅速得到了山东全境官员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因为他们很清楚,这样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拉高gdp好几个点,大家都有政绩。
在一片你好我好大家的氛围中,永乐皇帝欣然批准了这一工程项目的启动。
永乐十年,经过精心整治的会通河重新通航,其成效显著,朝廷惊喜地发现,通过这条畅通的运河,足以高效解决bj的粮食供给难题。
鉴于此,永乐十三年,朝廷正式宣布终止海运漕粮,全面转向依赖河运。
欧藏华认真听完后,微微皱眉说道:“可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北方除了京城之外,辽东也需要大量物资支援,仅靠漕运,实在有些力不从心了。”
方良永缓缓开口道:“哪需等到今日,先帝就曾经试图恢复海运,但是因为试航不利,朝中反对人太多,最终没能成行。”
“小女子有些不明白,”程知柔忍不住开口道:“明明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什么朝中会有那么多人反对呢?”
“因为你将问题想得太过片面了!”
方良永淡淡的瞥了程知柔一眼,“你可曾意识到,运河的畅通不仅促进了沿岸经济,还一举解决了漕粮运输的难题?更为关键的是,它还解决了沿河地区数十万闲置人口的就业难题。那些原本依赖运河为生的百姓,如今已有了稳定的职业,可以说,江南的漕粮在无形中支撑起了京师与运河沿岸数十万人的生计。”
“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尖的梦想乡 作品《从衡山名宿开始笑傲武侠》第五百零九章 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