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做官有三等重要。
第三等是为进士出身,学而优则仕,进士出身自然很重要,不过列于第三等,又是因为没那么重要。
譬如严世蕃,区区一个监生出身,却能做到六部侍郎。
亦或者如今的罗凤翔,只是举人出身,靠着杨博的路子,也能与一甲出身的探花郎陈栋,同为大理寺少卿。
所以这第二等重要,则是为党朋提携。
当然,仕途上有贵人提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一般人头上可没有严嵩、杨博这等关系,人家毕竟有自己的子侄女婿。
出身是努力不来的。
所以,还有所谓的第一等重要,能够靠自己。
那就是,名望!
大明朝虽然没有举孝廉举茂才的说法了,但如今名望的作用,却是有新的表现形式。
正因为王世贞在文坛极具名望,所以先帝才会给已经做了七年庶人的王世贞一个面子,赦免了他爹罪行。
同样地,陆树声屡屡辞官,清名越来越盛,如今才能占着吏部尚书这个位置,即便根本不来赴任,也没朝臣多说一句不是。
历史上其人还因“登第六十四年,其官两都不及一纪”,深为士论所重。
当然,也有正面的例子,那便是海瑞。
动辄得罪上官,谏言君父,几乎成了道德化身,在朝堂上无人能撄其锋芒。
这些人都是以不同方式,不同途径,或有意或无意地累积了不俗的名望,进而在官场获得了远超官位的影响力。
这些有名望之人,哪怕消寂一时,也总会有朝官记住,在推荐遗贤的时候,出现在皇帝的案台之上。
所以,这也是如今大多为求更进一步的官员,所努力的方向。
譬如,同样举办文会热爱结社的视阅侍郎汪道昆。
或者是“官可一日便弃,学不可一日不讲”的鸿胪寺卿屠羲英。
当然,这些太卷了,一般人玩不来。
所以,更普遍的方式,还是迎合同僚,拿皇帝和大臣刷声望。
王世贞当初讥讽严嵩,海瑞当年直言犯上,能获得声望,自然是有土壤在的。
廷杖削籍,声震天下,几乎是这个时代朝官配套的流水线。
能犯上的,才是真英雄好汉!
有小本事的,犯廷臣,什么谭纶、王国光、赵贞吉。
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