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整顿吏治,体贴民心,洞察国情,实现了大商王朝的经济繁荣和政治清明,辅政五十余年,为商王朝兴盛富强立下汗马功劳。
对伊尹而言,无论君主是谁,都可以侍奉;无论百姓如何,都可以治理。
因此,天下太平也出来做官,天下混乱也出来做官。
伊尹很自信,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将百姓治理好。无论原来的天下是怎么样的,自己一定可以使天下太平。
这样的人,就是视天下为己任,故孟子认为,伊尹乃圣之责任也。
至于孔子,我们以后会大讲特讲,综言之,孔子就是努力追求上进,总希望一展胸中所学,为社稷百姓作出贡献。
但一旦他认为应该离开,就立即离开,绝不犹豫。
一旦他认为舍不得离开,就会嗟叹惋惜,希望有所转机。
具体的例子就是孔子离开鲁国时,可以说是一步三回首,希望国君挽留,走时也走得慢吞吞的。
他也曾经赴齐国求官,但被拒绝后立即决定离开。
结果,他的弟子说饭已经快烧了,米都淘了下了锅,要不吃完饭再走。
孔子却要求将米从锅里挖出,大家立即收拾行装离开齐国。
在孔子看来,该追求的要用心追求,追求不到了要立即停止。
该干就干,该走就走。能做官就做,不能做官就走人。
这叫什么?
这叫识时务。所以孟子认为,孔子乃圣之识时也。
孟子对四位圣人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认为如果他们能有机会治理一个大国,凭其经天纬地之才,一定能够人心归服,得到天下。
但是,如果要他们去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那他们都一定不会去做。
柳下惠,我们前面刚讲了大量他的故事,概言之,柳下惠就是一位不论国君是怎样的人,都愿意侍奉。
而且,不论给予自己的官职是大是小,都能够认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当官时,他不隐瞒自己的才能,严格坚持原则为人处世。
被罢了官也不怨恨,穷困时不忧愁,富贵时不炫耀,与谁相处都合得来。
这样的人,就是随遇而安,心平气和,所以孟子认为柳下惠乃圣之平和也。
想想看,如果我们能够与这位和圣柳下惠相处一段时间,会不会感觉到一种超脱的为人处世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