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对外军事的失败,必然会引起了世俗民间的不满,最终导致了由朝廷发起的毁损寺院、佛像、经书、没收财产、禁民信佛等事件。
然而,三武一宗灭佛,在沉重打击佛门的同时,加快了佛门中原化的进程。
四次灭佛之后,佛门为求自保,开始主动与儒、道融合,逐渐承认儒家的纲常伦理,学会向王权低头,并接纳了道门中的相关思想。
但历史,总是在不断重蹈覆辙,从这些冰冷的文字中,朱厚熜能感受到,在佛门、道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朝廷要出重拳的必然性。
首先,发展之初的冲突。“华夷之辨”本土保守势力对佛门有着天然的排斥屏障。
从佛门传入华夏的初期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佛门迅速发展时期,本土士人阶层一直将其作为“西方之学”。
这种观念一直到文化开放的唐朝,也从未消失过,其代表为韩愈的谏迎佛骨表。
在佛门发展的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北魏太武帝激烈灭佛以及北周武帝“民主”灭佛,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向儒教示好。
作为落后异族统治中原,必须要自我融入中原先进的文化之中,以巩固自我统治集团的话语权。
因而,周武帝认为“六经儒教之弘政术,礼仪忠孝,于世有宜,故须存立”。
他还说:“佛生西域,寄传东夏,厚其风教,殊乖中国既非正教,所以废之。”
其次,限制佛教,是皇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必然性手段,而灭佛只是这种必然措施中的其一体现。
佛门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导致寺院经济扩张、僧尼个人腰包增长、僧尼人数激增、逃税等现象。
在北周武帝时,佞佛的开支已占财政开支三分之一;据旧唐书的记载,唐武宗时“十分天下财,而佛有其七八”。
这显然是皇帝、朝廷都无法接受的事情。
再就是,佛门自身义理的阐释,促使佛门成为其他道统相排斥的对象。
首当其冲的便是佛门的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佛门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空,与道门主张的“无”有相似之处。
“空”泯灭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地位的差别,主张众生平等。
一方面,这与高度集权下的等级社会不相适应。
佛门中的“不拜君亲”、轮回理论,均与儒家思想相抵触,也为皇权所不容。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江中斩蛟 作品《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第二百章 论道大会,神佛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