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明白。”
赵高徐徐地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子夏不由得点了点头算是认可。这个没有办法不认同,赵高本来就是从即将要发生的事实来反推,说出来的每一句都是可以被验证的,想要说服一位史诗级的历史人物,赵高压根就没打算说谎。
“从礼的角度来说,智氏即为吾君,晋公是吾君之君,以吾代吾君,则是吾僭越;以吾君代吾君之君,则僭越的是吾君,吾君虽僭越但依旧是吾君,吾以吾君为君,正是夫子之道。”第一段“仁”赵高以民众为由推了过去,等到第二段“礼”的这一段被他说得如绕口令一般,然而正是这段绕口令,让子夏瞪大了眼睛不知道该如何去反驳。
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身是抽象化各安其位的礼制,但到了赵高这里直接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出现了逻辑上的漏洞:智氏的身份有双重性,赵高直接跳过他与晋君之间的关系,仅仅分别考虑自己和智氏,智氏和晋君,这就得出来这么一个古怪的结论——智氏篡位当然不符合礼,智氏的臣子赵高篡智氏的位当然也不行,可是由智氏的臣子为了智氏考虑去篡晋公的位,这好像没毛病吧?
子夏呆住了许久,这么去曲解夫子的话他还是第一次遇到,他的同门里有粗莽的,有细腻的,有勤学的,有善思的,偏偏没有这样一个无赖的!
“不对,智颜既为晋君的臣子,你当然也是晋君的臣子,否则天下各为其主,又岂是夫子之道?”子夏看着赵高,很快从自身的遭遇中得出了赵高的逻辑悖点,他当时就是被晋公的命令所制,否则按照赵高的逻辑,他完全可以照顾魏氏的利益而忽视掉晋公。
“小子知道就此是说服不了卜子殿下您的。”听到子夏这么说,赵高得计似的狡黠一笑,接着说道,“殿下您说得也十分在理,所以小子让劳巴将这次从魏晋两家收获的绝大多数都以智氏的名义朝贡给了周王,想必此时他已经拿到了周王赐封智颜为晋公的敕令了。”
这下子夏算是彻底无语了。
PS:这段不容易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