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闻朝廷主张死守长安,而没有选择南迁时,楚世昭抱着欣慰入眠。
先前模拟推演里长安守不住的主要原因,是匈奴人正好挑了一个永晋帝驾崩的时机,朝野内外都不稳固,在前线溃败以后,只要有一个大族选择南迁撤离,就会引起成批的大族紧随其后。
现今的永晋帝健在,朝政有了主心骨,万众一心下,楚世昭不认为这一次保卫长安的仗是难打的。
然而,楚世昭一觉醒来,发现整个天都要塌下来了。
在朝野上下的群臣商议下,他们全部都推举正光帝时期的老将军武振,主事拱卫长安的事务,执掌军权。
单论履历,武振威名赫赫,他可不仅是正光帝时期就出名的武将,正儿八经来说,武振已是五朝元老。
他先前效力的人,那可是正光帝和永晋帝的父亲泰彰帝。
楚世昭的这位皇爷爷,庙号为武宗,这个庙号其实很玄乎,正常来说,应当是一个正面积极的庙号。
“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
这都是有褒奖的含义。
但是越往后,这些庙号就越像是讽刺的意思。
如明英宗朱祁镇并不英明。
而明武宗朱厚照,在武治方面按理说是有积极的一面,但他这个庙号更多的是讽刺朱厚照在文治方面没有显著的功绩,只有武力能够拿出来一说,所以是明武宗。
楚世昭的这位庙号武宗的皇爷爷,同样在文治方面并不突出,而且在位时间很短,仅有六年,后面楚世昭的这位皇叔正光帝,在位同样短暂,只有四年。
楚世昭的父皇永晋帝,在位的时间直接超过了他的兄长和父亲。
节度使权力无法遏制,越来越膨化的年代,也正是在泰彰帝时期出现的问题,而正光帝在位的四年,全程都在针对节度使,导致中央和地方关系破裂,出现了重文抑武的现象。
武振发迹于泰彰帝时期,是泰彰帝的得力战将,随着泰彰帝打了很多对外的战事。
在那个时期,匈奴人是不敢轻易来犯大周王朝,双方在边塞的战争你来我打,整体均势,甚至泰彰帝还打出过一次反包围的大捷,在匈奴人孤军深入的时候,将一支编制过万的匈奴军队全歼在了大周王朝的境内。
一战打出了几十余年的和平。
大周王朝边患再度严重起来,按照时间来算,是在永晋二十三年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