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鲁兄,此处有三把锄头,你与一位佰长,领一百人,每三人一组,以半刻钟为期轮番耕地。伯元兄,子苍兄,你们与另外五位佰长,带着其他人搬运石块。不限此块土地,已经烧荒都可去捡石头。”
“好说。”陈文学笑道。
王渊又对诸生说:“若有人不愿劳作,可自去花册勾销姓名。”
无人退出。
便有纨绔子弟,也带着各自随从,大可把劳作任务,交给手下去完成。
陈文学、汤冔、叶梧、李应等人,为诸生之首。他们带头干活,余者自无二话,反正人多办事快。
王渊又按十人小队为单位,每队划分区域,轮番过去翻地捡石子。这样既有条不紊,又提升工作效率,还能防止胡乱踩踏已经翻出的耕地。
王大爷扶着老腰坐下,捋胡须说:“此为干员也!”
两刻钟之后,未耕之烧荒地,地表散乱石块已经捡完。已耕之烧荒地,捡石者等待翻土者将石挖出,怎奈锄头只有三把。
王渊喊道:“可以了。今日劳作者记下,明日再耕,且听先生讲课。”
有个带了随员的军二代,突然不耐烦道:“没有那么麻烦。陈一栋,李岩,你们去挖地。谁还带了随从的,派一个去挖地,三把锄头就分完了。我们这些生员,只听阳明先生讲课即可!”
王阳明没有反对,但也不赞许。
诸生散乱坐于荒野,有的还把果脯、肉干拿出,三三两两倒酒满上,似乎想一边听课一边喝酒。
王阳明亦不训斥,朗声说道:“开篇讲《大学》。非程朱之新本,乃前朝之旧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亲,不为新……”
宋公子突然站起来,打断道:“阳明先生,朱子说,此处‘新’当作‘新’,你是不是讲错了?”
“没讲错,”王阳明微笑道,“旧本为‘亲民’,我也认为是‘亲民’。”
诸生骇然,瞠目结舌。
王阳明开讲的第一句话,就跟朱熹杠上了,直接驳斥朱熹的错误。
而且,还是在挖理学的根基!
“亲”与“新”,一字之差,悬殊万里。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儒学的三纲。
朱熹是这样解释的:每个人都有光明品德,这是天理,也是天性。但光明品德,有可能受到蒙蔽,应该去发现它、点亮它(明明德)。在获得光明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