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的读书人,没考或没中秀才的,不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而童生试却有两场,先通过县试才能参加府试。
而府试通过的童生即考取为秀才,并获得考取功名的资格,即能够参加乡试。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参加乡试必须是秀才或相当于秀才资格的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即按照惯例这四年是必考的。
会试由礼部主持,因而又称礼闱,考试的地点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考试的必须是举人。
由于会试是在乡试的次年春二月,故会试又称“春试”、“春闱”、“春榜”、“杏榜”等。
会试的时间为二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三天。
举人取得进士资格后,名列前茅者必须参加殿试,即由九卿或皇帝亲自挑选前三甲。
前三甲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然后折桂传胪。
在民间也由科举产生了好多与此相关的名词:
状元及第、二甲传胪、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独占鳌头、蟾宫折桂、魁星点斗、一路连科。
考中状元的才子,不但状元及第,而且荣幸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
传说魁星曾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因貌丑惊吓皇后见逐,愤而跳海。
玉皇深悯其人,赐朱笔一支,成为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
还有一说是:魁星在殿试之时,皇帝问他为什么脸上长满麻子?
魁星答道:“麻面满天星。”
皇帝又问他的脚为什么跛?
魁星又答道:“独脚跳龙门。”
皇帝龙颜大悦,钦点魁星做了状元,于是天下的读书人都供奉起“魁星爷”来。
科举前去魁星楼上香祭拜,以图讨个好口彩。
独占鳌头的意思,据说唐宋时皇宫石阶正中刻有大鳌,只有考中状元的人才有资格站在站在鳌头之上
。
古时科举考试正处秋季,恰逢桂花盛开良辰,故借折桂之义喻高中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