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羊攻不破中山,乐舒击不退魏军。乐羊围困中山,战事陷入僵持。
这个结果,无论是魏文侯,还是中山恒公,都不想看到。因此,明面上的战斗,暂时告一段落。暗地里的较量,越演越烈。
有关魏氏和中山国双方将领的谣言不断:乐羊叛国、为子不肯尽力;乐舒叛国投敌、不肯为中山国而战。
可惜的是中山恒公无论软实力和硬实力,都比不上魏文侯。魏文侯年龄大,心性沉稳,经历丰富,有魄力、胆量、底气,还有翟璜辅佐。面对流言,一概不采纳,继续支持乐羊。中山恒公少年心性、性子浮躁,又没有能臣辅佐。
面对魏军攻势,面对中伤乐舒的谣言,他没了主意。朝臣的挑弄,加剧了中山恒公对乐舒的质疑。因此,战争取胜的关键:不仅要看将领,还要看君主。
这场君主之间的较量,魏文侯胜,中山恒公输。
面对国破家亡,中山恒公寝食不安,乱了分寸,又心生多疑。于是,一个悲剧诞生了:乐羊食子。
中山恒公打不赢,只能求和。再加上,中山文公娶了魏文侯的女儿,魏氏和中山国之间有渊源。中山恒公心想:凭借这层关系,活命还是可以的。只要能活着,臣服魏氏有何不可。这也是,中山恒公最后的底牌。
议和的任务,落到了乐舒的身上。毕竟,乐羊是他的父亲,乐舒写信求和,能够表明诚意。同时,也能试探乐舒是不是忠于中山国。
乐舒身为武将,战力可以,但,对于朝堂的事也没想那么多。中山恒公让他负责议和,他提笔就写。书信中表明了对父亲乐羊的思念之情,以及传达了中山恒公求和的意思。
乐羊看完信后,不为所动,回了四个字:各为其主。
毕竟,魏文侯给乐羊下的命令是攻灭中山。乐羊要坚定不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功与名,皆在中山。乐羊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拒绝言和),还加大对中山的攻势。
中山恒公放下姿态,主动求和,却见乐羊不给面子,怒不可遏。中山恒公求和不成,那就死战。中山恒公下令让乐舒去教训不知好歹的乐羊。他很想看看,这对父子对战,谁的军事才华更胜一筹。
中山恒公之举,吓坏了朝臣,遭到了极为强烈的反对:儿子对战父亲,更古未闻。乐舒,不会为中山国而战。
这句话的意思也表明了另外一层含义:乐舒不可信,不能用。
中山恒公心智大乱,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傲双 作品《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乐羊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