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这天,是琴城已经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老李一家子早早起来准备去李扬姥爷家,在陈家岭旧小学附近,隔着韩露家大概十分钟的路程。
陈家岭是田镇辖区内39个村子里面最大的,人口也是最多的,六千余人,差不多有宁安村两倍。也是进出琴山风景区的要道,以后农村大改造的重中之重。
这个村子在二战时期曾先后被日德两国驻过军,因此现在还能多少看到些当年的遗迹。
比如已经荒废的陈家岭小学就是之前德国人修建的兵营,像堡垒一般建造在小丘陵上,现在已经闲置了好几年。
李扬老妈小时候就在那上的小学,离家很近,出门就是。李扬姥爷也在那里教过书,后来调到了县城工作,所以陈家岭小学跟他们家还是很有渊源的。
印象里几年前那所小学还在使用,李扬小时候去姥爷家住,在天井就能听到对面学校传出的读书声,当时也一度勾起了李扬对上学的渴望,只是后来才发现这特么是一条不归路。
重生后回姥爷家的次数不多,也只有周末才有机会,还要看老妈愿不愿意动弹。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罗彩云是家里最小的,从小没干过活。
李扬姥爷家原本是中农成份,有不少土地。而且是家中独子,这在旧社会很罕见,那个时候为了挣工分,生得越多分到的粮食越多,三个四个孩子都算少的,七个八个很常见。
老妈经常指着姥爷家四周说,这些地以前都是她们家的。言语中透露着惋惜和资本主义复辟之风,让李扬不禁为老妈的思想感到担忧。
不过这是事实,后来土改结束了罗家的滋润生活。
罗姓在陈家岭不多,属于外来户。
按照村志记载,陈姓家族早在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省跟随移民大潮千里迢迢来到琴山,当时这里绿茵遍被、荆棘丛生、豺狼出没,自然条件险恶,但陈姓人凭借惊人毅力和智慧生存了下来,并且逐步开创出村落。
后来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比如宁安村的李姓,田镇北部的周姓都是后来者。罗姓韩姓则是早年过往商客留居,慢慢融入了当地生活。
这些李扬从村志上见过,几个村子的描述基本一致,也就成了百姓们公认的历史。
姥爷姥姥今年八十多岁,身子骨依旧硬朗。尤其是李扬姥爷罗远卿,春夏秋三季仍然会坚持每天早起打太极拳,姥姥则会跟同村的老年妇女一起去前面的小山丘走步,活动筋骨。
小时候李扬姐弟俩每年都会来住上十天半个月,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也是跟着姥爷姥姥练成的。
不得不说在这方面李扬爷爷奶奶就要逊色一些,李学江因为早年劳累得了一身病,早上不会起的太早,间接也就影响了年幼的孩子们。
再次见到姥姥,李扬心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