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骚扰不大,偏偏当时的元庭派兵来镇压了,而且起义军和起义军之间还打起来了。
俗话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马家这种做丝绸生意的商铺简直就是活靶子,一场动乱后损失惨重,老掌柜的两个儿子全都折在了这场动乱中,不光是他,他一位一起做生意的同族兄弟也没能躲过去。
老人经此打击颇有些心灰意冷,便收拾剩余的家当跟着村长来到了彩云之南。
云南地处偏僻,地势多山,正因为山高谷深,此地自古起便很少发生大型战乱,倒也安定。村长所在秀芒村更是位于大山深处,远离战乱纷争。马氏一家自此便在秀芒村安顿了下来。
村长夫人一家到来后帮着秀芒村采买到了中原地带最优质的蚕子和桑树,于是,在这片以木棉种植为主的地区,秀芒村硬是靠着桑蚕养殖开启了发家致富之路。
然而,好景不长,马夫人在生下长子后因产后病香消玉殒,而老丈人也在连番打击下遁入空门,打算在一盏青灯的陪伴下了此残生。
村长中年丧妻后并未再娶,他一边将独子拉扯大,一边竭力发展本地丝织品业,因为此前种种经历之故,村长是本地土族中少有的亲汉派,这间小村子也聘请了汉人先生,开设村学,鼓励村民学习汉人知识。
嗯?在大元的管理下学习汉学真的不怕被穿小鞋?
其实,这种行为在元政-府的统治下还真的非常常见,常见到官方都懒得管的程度。
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朝代,元朝为了保持自己人的地位以及统治的“纯洁性”,很少开科举。
纵观元朝近百年的统治历史,其只开过十六次科考,录用的进士也不过千人,而其中任官的就更少了。
对比宋朝一次科考便录取二三百人来说,其对人才的选拔可以说是极其苛刻的了。
而众所周知,宋朝是科举入仕的黄金时代,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奇高,且朝廷奉行高-薪-养-廉政策,官员俸禄极其优厚,这些都导致宋朝但凡有些财产的人家都会将孩子送去识文断字。
从一个以文人为上的朝代突然进入到一个不重视科举纳才的时代会造成什么变化?自然是大量的文化人流入市坊间,为了养活自己投身文化教育事业啦。
这些人或是开学授课,或是拿起笔杆子著书立说,也有不少人放下读书人的清高风,投身文学创作,元代戏曲话本的高度发达,便是扎根在了这些读书人提供的养料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