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地形很好,西边是陆地,东、南、北三边是汪洋大海,因此,鲁军由西向东,犹如推土机般一路推进,盘踞青州东部的黄巾军残部完全就是背海而战、无路可逃,要么被歼灭,要么被赶下海喂鱼,况且,通过讨董之战,孔明发了大财,他缴获到、购买到两万多匹战马,从而在鲁军骑兵部队原先基础上一下子扩建出了拥有近万人马的骑兵部队,全军具有极强的机动性。黄巾军残部势同流寇,最喜欢“打游击”,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然而,他们在孔明面前是注定玩不动这一招了,第一,他们背海而战,第二,孔明拥有庞大的骑兵部队。
值得一提的是,骑兵非常烧钱,因为养一匹战马的费用顶得上养四五个士兵。战马绝对不是靠吃遍地的青草就可以膘肥体壮、奔腾驰骋的,战马需要吃精饲料,比如高粱、豆饼等,伙食待遇不低于士兵,并且一匹战马的食量肯定是大大地超过一个士兵的。
孔明养1万骑兵,等于养5万步兵。——孔明有两万多匹战马,为什么不组建两万人的骑兵部队呢?因为骑兵太烧钱,两万骑兵实在养不起,只能打个五折。
孔明养5万步兵,顶得上别家诸侯养50万步兵,因为孔明麾下士卒的单兵装备是别路诸侯麾下士卒的单兵装备的十倍以上价值。一把刀1000钱,一套盔甲10000钱,别路诸侯只给士卒发刀不给士卒发盔甲从而省钱,孔明则不但给士卒发刀,还发价值是刀十倍的盔甲。
孔明这么做,是因为他尊重部下人权、爱惜部下生命,所以,他走的是精兵路线,所以,他花钱如流水。按照孔明的这种养兵成本,全国上下除了他,基本上没有第二路诸侯做得到,因为实在太烧钱了,连普通士卒都装备盔甲,成本足足提升了十倍。简单地说,花一样的钱,要么可以组建起11万“只有刀没有盔甲”的军队,要么只能组建起1万“既有刀也有盔甲”的军队。几乎所有的诸侯都选择第一种,在他们看来,十一万大军显然比一万精兵更加管用,就算没有盔甲会导致军人伤亡率大大增加,也无所谓,死了多少军人,就再去民间强征壮丁进行补充便可,死了多少军人就再补充多少壮丁,反正数量没有变,但孔明选择的是第二种。
孔明如此不惜血本地“贯彻精兵路线”,一来大大地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二来正因为军人数量不太多,从而使得大量青壮年无需参军当兵,可以投入劳动生产,确保劳动力充足。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孔明通过讨董之战而获得两万余匹战马里,有几十匹堪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