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能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且帮助皇帝起草诏书--其实也就是皇帝的秘书,权力极大,而且现在的大魏俨然已经有了一条潜规则--非庶吉士不能入阁成为大学士。
所以谢洵当年实在是坐上了做官的东风。
看看现在的翰林院,跟当年比起来简直惨得没边,皇帝跑去行宫了,朝事也不管了,他们作为皇帝的秘书,以前还能参与政事提供意见起草诏书,现在呢?活儿全给何公公干完了,他们闲的成天在翰林院修史。
之前的余淮也就是进了翰林院干这个。
所以谢洵升官快,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翰林院呆了两年,转到东宫侍读,这个职位也不得了,说白了就是陪着太子读书。
太子是谁?魏皇。
所以大家明白为什么谢洵和魏皇之间有这么深厚的革命友谊了吧?当年一个在东宫心惊胆战的太子,一个刚从翰林院出来因为成绩优异陪太子读书的小小文官,就这么--遇见了。
然后就是血腥的夺嫡,争位,朝堂权谋斗争,风雨满长安,一批批官员死了,一个个官员上位,谢洵成功的陪现在的魏皇走到了最后,走到了...登基。
根据整理的资料,那时候的谢洵是太子派的中坚官员,好多计划都是出自他的手里。
打击政敌毫不留情,抓准机会一飞冲天,顾怀给谢洵又加上了个标签--老谋深算。
然后就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不停的处理政事。
从东宫侍读到户部给事中,从户部给事中到吏部侍郎,从吏部侍郎到兵部尚书,从兵部尚书到文华殿大学士,从大学士到...内阁首辅。
管过监察,管过钱,管过兵,管过人事,最后总揽政事。
好家伙,全能啊。
嗯...精于政事,顾怀默默的想,脚步又放慢了几分。
从进入内阁开始,谢洵就开始了他霸道的争夺首辅的政治生涯。
要知道,论资排辈是官场的优良传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谢洵一开始的日子...实在是不怎么好。
在大魏,内阁是讲究论资排辈的,和南乾宰相们负责不同的方面不一样,在内阁,排前面的就是老大,就能总揽全局,就是...牛逼。
先入阁的是前辈当首辅,后来的只能当小弟当跟班,那么问题来了,小弟怎么才能当上首辅,当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