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元年八月十三,时至天下动荡之际,驻扎在京城北郊大营的京军,却是在天子的一道旨意之下,彻底展开了更深层次的军事改制,及名字上的试点改革。
从宫中武院阁这个总参谋部,至各营都指挥使司,再至千户层级,皆设参谋部及军机参谋。
职权亦是在这一次改制之中彻底定下来。
武渊阁总参谋部,负责军队战略层面的战略规划,战略准备以及直到最终,李修才定下的情报搜集。
下属各层级参谋部,以及军机参谋,则是负责具体的战术推演,以及详细的战术准备预案,维持各部运转效率及战斗力的保持。
毫无疑问,仅仅从职权上来看,参谋部的设立,不可避免的一点,便是对各级将领的权利有了极大的制衡。
纵使如今参谋制度,还是处在雏形阶段,但将领完全无需考虑任何人意见,一言而决的局面,似乎也得到了一定改变。
但,也仅仅是似乎,或者说可能。
自将京军定为参谋制度试点部队后,李修对京军便是少有的极度关注,毕竟,事关军心,就没有小事。
可得到的反馈,却是让他有些苦笑不得。
事实上,参谋制度的出现,在军中,引得的波动,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事实上,对参谋制度的出现,大多数将领,都不过就是将其当做一个军师智囊团,不少将领,甚至还颇为喜闻乐见。
显然,数千年的人心惯性,可不是区区一道旨意,一个制度,就能轻易扭转的。
正如李修所想的那般,参谋制度,要从智囊的辅助地位,走向决策的主导地位,还需要用功绩一点一点的扭转人心。
只不过,这注定是极其漫长的事情,至少,参谋制度,在京军的试点,要交出一个完美的答卷,才能彻底在整个大恒军中推行。
事实上,自参谋制度确定之后,李修便没了对参谋制度的重点关注,只有了对待朝廷任何机构平等关注。
其原因,自然不是他对参谋制度不寄予厚望,正是因为寄予厚望,李修才更不愿拔苗助长。
任何一个制度完善,皆是因势利导,自然生长健全,拔苗助长,非是长久之计,更何况,如今,立国之劫,已然汹涌袭来,事关大恒国运,已然由不得李修在一个制度上关注太多。
“江南水师难对叛军水师造成压制,海疆之乱,就不可能杜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