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世名家,张九龄的才华确实无与伦比,当他将诗当众吟出后,在场懂诗的人都为之折服。
能在短时间内,把应制诗作得如此工整隽永,诗意深远,足可载入诗集典册,这种造诣,在场每个人都自问做不到。
很多人都在想:“莫非陛下提前泄露了应制诗题目给张九龄,他才能如此轻松应付?”
质疑的人中,最不甘心的要数李林甫了。
但李林甫扪心自问,才学根本就无法跟张九龄相提并论,他又不确定是否皇帝有意泄露诗题,便转身向李隆基请示:“不知陛下对张令公的诗,有何指点?”
李隆基畅快地挥了挥手,笑道:“此诗甚好,说出朕心中所望,今日与宴的有十道来朝集使,你们当不负张卿家诗中所言,为国为民,谨记魏文贞公所言,‘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之理。”
十道朝集使皆起身领命:“臣等谨记。”
李隆基笑着说道:“不是要你们记住,而是要让天下臣民都明白这个道理。张卿家,你的诗很好,若无他人出来,今日应制诗便以你为擢。”
张九龄恭敬应了。
李林甫心里那叫一个气啊。
他恨不能自己出来作首诗将张九龄比下去,但他又自知才学不行,只能寄希望于在场人,偏偏张九龄现在是宰相,莫说是没人能比,就算真有人有此诗才,也不会刻意去拂张九龄的面子。
“看来天下诗人,当以张卿家为首,爱妃以为呢?”
李隆基并不觉得丢人,甚至还觉得自己选拔了天下最好的人才担任宰相,那是自己任人唯贤的体现,是值得称道的事情。
武惠妃尽管对张九龄不忿,却只能顺着皇帝的话说下去:“陛下所言极是。”
“哈哈。”
李隆基兴趣甚高,霍然站起,竟然举起酒杯从玉阶上走了下来,在场所有王公大臣只能跟着起身做躬迎状。
最后李隆基走到张九龄跟前,举起酒杯道:“朕能得张卿家如此良臣,实在是朕之幸,来,朕敬张卿家一杯。”
张九龄诚惶诚恐:“老臣怎敢……”
说是当不起,皇帝已然做足姿态,张九龄只能领受。
君臣二人面对面共饮,在李隆基转身回玉阶时,不知有不少人用羡慕嫉妒恨的目光看张九龄。
……
……
这场宫宴俨然成为了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