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八日。
内阁大学士张居正、高仪、吕调阳、王崇古等奏,两仪之位,承乾以坤;万化之原,繇家而国,君听外治,后宣内教,此天地之大义也,请立中宫。
上留中不发。
二日后。
礼部堂上官带部主事官等,陈词劝请,圣母仁圣皇太后、圣母慈圣皇太后,特谕所司简求淑女,作配圣躬,既水落而石出,伏请圣君早立中宫。
上留中不发。
再三日。
诸部、诸寺、诸院、诸司堂官、主事官,引列祖宗及前朝汉惠、汉武等旧事,伏请再三。
翌日,上御皇极殿。
乃曰,迩者,群臣劝请,两宫慈命,朕以年幼德浅,犹疑再三。朕恭膺天命,嗣守祖基,夙夜兢兢,欲保兹历服,传之世世,眷惟大婚之礼,所以昌祚基化,人道重焉,不敢辞也。
故有,册杭州府刘氏为皇后,扬州府李氏为皇贵妃。
册彰德府韩氏为宜妃,东昌府张氏为顺妃。
以西安府吴氏为婕妤,侍圣母仁圣皇太后。开封府王氏为贵人,侍圣母慈圣皇太后。所余皆充女官,奉养两宫圣母。
命礼部悉具仪择日来闻。
皇帝的大婚,乃是人道重焉。
除了人伦表率之重,还有更重的是——大婚,就意味着皇帝的亲政。
这也是为什么群臣会如此不甘人后纷纷上奏。
就像是廷议时,朝臣的弯腰行礼或许不值得皇帝看一眼,但要是谁还直着腰板,那御座上可就一览无余了。
忠心不完全,容易被看作完全不忠心。
正因如此,皇帝此次大婚,各部司都铆足力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就连一贯清闲的翰林院,也加起了班。
天色近黄昏,往常这时候理应已经回府的王希烈,此刻还在值房内忙碌,时而翻查典籍,时而奋笔疾书。
大婚典礼泰半事务在礼部和内廷,但翰林院写青词的老本行在身,自然也要出力。
譬如皇后、皇贵妃的册文,就只能让掌翰林院事王希烈亲力亲为。
王希烈将写好的皇贵妃册文草稿放到一边,开始殚精竭虑构思起皇后的册文。
他提笔写了个“国治盖本于家齐”的例行开头后,便略作停顿。
至于之后,嗯,三代的典故肯定是不能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