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德维茨的德语,钟应阅读得十分的磕磕绊绊。
也许是年代久远,也许是没有专业的编辑为其纠正。
不少语句带有难以简单领悟的生僻词汇,所以他看得格外慢。
正如每一位作者撰写的自传,迈德维茨讲述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有他由衷期待的维也纳音乐会。
结果,1938年德国占领奥地利,颁布的第一条规定,就是要将犹太人抓起来。
那时候的迈德维茨不过十几岁。
有着慈祥的母亲,和严肃的父亲,还有几个吵闹的兄弟姐妹。
他们聚集在一起,举行了一场关乎命运的家庭会。
“我们可以离开,但是……”
迈德维茨回忆起那场彻夜不眠的家庭会议,“我们又能去哪里?”
迈德维茨一家生于奥地利,长于奥地利,他们虽然不是艺术家,却热爱维也纳的艺术气氛。
脚下的土地是他们自小生活的家乡,即使邻居们纷纷逃跑,寻求离开奥地利的方法,他们也怀揣着惊恐,战战兢兢的苟且偷生,祈祷平安无事。
那时候,迈德维茨就听说过陌生遥远的东方大地。
“上海!”
他笔下的邻居,声音低沉,焦急的告诉他的母亲,“我们拿着这张签证,就能安全的去上海!”
对当时的迈德维茨而言,上海无异于充满美好幻想又充满危险的地方。
到处都是战火,对目的地一无所知的迈德维茨父母,目送邻居们离去,选择留在原地,等待救赎。
“我们无法像他们一样离开。”
迈德维茨笔下所写的,不止是自己的想法,更是许许多多犹太人的想法,“我们热爱奥地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他们没有在还能离开奥地利的时候选择离开。
而是坚定的留了下来,觉得一切不会变糟。
最终,他们等到的不是和平安定,而是分批进入集中营。
迈德维茨辗转许多小型监牢,最终进入了毛特豪森。
一开始,他还会去想分离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
此时,他已经麻木的认命,只期望夜幕降临,囚监能够少找他麻烦,可以获得更多的休息。
那些囚监,出现在毛特豪森集中营的每一个角落。
像是黑暗中漆黑的乌鸦,随时想啄杀囚徒们一口。